2024年8月15日凌晨,加州山景城一间会议室内,29岁的李雪晨颤抖着拿起笔。
在他对面,坐着三位xAI的法务人员和他自己的刑事辩护律师。
桌上摆放着一份手写声明,他必须亲笔写下这些字:「我承认故意获取xAI文件,并通过删除系统日志、重命名文件和压缩文件来掩盖行踪。我理解这些行为的严重性。」
窗外的硅谷依然灯火通明,但李雪晨知道,他的职业生涯,或许已经在这个夜晚画上了句号。
三周前,他还在为即将开始的OpenAI新工作而兴奋。
现在,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他带走的那些代码,价值数十亿美元。
而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七个月前那个看似平常的二月。
01
2024年2月26日,旧金山。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走廊里,李雪晨正在收拾自己的物品。
四年的博士生涯即将结束。
他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Geoffrey Hinton——那位被誉为「AI教父」的图灵奖得主。在Hinton的指导下,李雪晨在差分隐私和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你的简历很漂亮,」
实验室的师兄说道。
「多伦多大学三个专业学位,Google和微软的实习经历,还有Hinton教授的推荐信,去哪家公司都抢着要。」
李雪晨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实,他的选择已经做好了。
就在三天前,他收到了xAI的正式offer。
这是埃隆·马斯克在2023年7月刚刚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虽然成立不到一年,但xAI的野心昭然若揭——开发出能够「理解宇宙本质」的通用人工智能,与OpenAI的ChatGPT正面对决。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来说,这个机会太诱人了。
xAI开出的条件相当优厚:不仅有丰厚的薪水,还有公司股票作为激励。更重要的是,他将成为Grok大模型核心研发团队的一员——整个团队只有约20人,每个人都能接触到最核心的技术。
2月底的硅谷,天气晴朗。
李雪晨开车前往xAI位于帕洛阿尔托的办公室。
这栋不起眼的建筑里,藏着马斯克对抗OpenAI的全部家当。
入职第一天,HR带他参观了公司。
「你会拥有最高级别的系统权限,」
HR说道。
「因为你需要直接参与Grok的训练和优化。代码库、训练数据、模型架构,你都能访问。」
李雪晨点点头,心中却涌起一丝异样的感觉。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时刻,远在另一座城市的OpenAI总部,一场针对xAI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
02
要理解李雪晨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就必须回溯他的成长轨迹。
1996年,李雪晨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他就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
2011年,15岁的他考入北京四中——这所学府以培养顶尖学生而闻名。
2013年,还在高二的李雪晨就参加了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拿到了二等奖。
这个成绩,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我想去看看国外最好的大学,」
那年暑假,他对父母说道。
「我想学习最前沿的知识。」
2015年,李雪晨如愿以偿,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这所学校在AI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Geoffrey Hinton在这里任教多年,培养了无数AI人才。
多伦多的冬天很冷,但李雪晨的学习热情却从未冷却。
他同时修读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三个专业,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
大二那年暑假,他进入多伦多向量研究所实习。
大三,他争取到了Google TensorFlow团队的实习机会。
「这个中国学生很特别,」
Google的导师在评估报告中写道。
「他不仅技术扎实,而且对AI的理解超越了同龄人。」
2021年,25岁的李雪晨带着三个学位证书和一身荣誉,踏进了斯坦福大学的校门。
在这里,他将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更重要的是,他将师从Geoffrey Hinton——那位将神经网络从边缘课题变成主流技术的传奇人物。
「你有很强的潜力,」
Hinton教授在第一次见面时说道。
「但记住,技术的发展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前提。」
李雪晨用力点头。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在三年后做出怎样的选择。
读博期间,李雪晨的表现依然出色。
他在差分隐私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的最杰出审稿人奖。
2022年夏天,他又得到了微软总部的实习机会。
他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Outlook等产品上。
这样的履历,几乎是硅谷每家AI公司都梦寐以求的。
但李雪晨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在这个AI飞速发展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是追随导师Hinton的理想,让AI造福全人类?
还是加入商业化的浪潮,在巨头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2023年底,当xAI的offer摆在面前时,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03
2024年3月,李雪晨已经完全融入了xAI的工作节奏。
Grok大模型的开发进入了关键阶段。
作为核心团队成员,李雪晨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训练数据,优化模型架构,调试代码。
「马斯克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
团队leader在一次会议上说道。
「Grok必须在性能上超越ChatGPT,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点头表示理解。
但没人注意到,李雪晨的目光闪烁了一下。
就在同一时间,硅谷的另一端,OpenAI也在加紧布局。
2024年是AI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OpenAI凭借ChatGPT占据了市场先机,但他们深知,马斯克的xAI是最大的威胁。
马斯克不仅有钱、有资源,还有特斯拉积累的海量数据和自动驾驶技术。
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支精英团队。
OpenAI的HR部门接到了明确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挖走xAI的核心人才。
4月的某一天,李雪晨的LinkedIn收到了一条私信。
发信人自称是OpenAI的技术招聘主管。
「我们一直在关注你的工作,」
消息写道。
「你在xAI的表现很出色。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聊聊。」
李雪晨盯着屏幕,心跳加速。
OpenAI,那可是AI领域的巨头。
ChatGPT改变了整个行业,而他,有机会成为这个变革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周,他开始频繁地与OpenAI的招聘人员联系。
起初只是试探性的交流,渐渐地,话题越来越深入。
薪资、股权、职位、团队——一切都在悄然谈妥。
5月底,OpenAI正式向李雪晨发出了offer。
条件相当诱人,职位和待遇都比xAI更好。
但有一个问题——竞业协议。
作为xAI的核心成员,李雪晨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条款。
理论上,他在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加入直接竞争对手。
「这不是问题,」
OpenAI的HR在电话里说道。
「我们的法务团队会处理。你只需要按照正常流程辞职就可以了。」
李雪晨沉默了很久。
他知道,如果现在离开xAI,他什么都带不走。
而没有xAI的核心技术,他在OpenAI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6月初的一个深夜,李雪晨坐在办公桌前,打开了xAI的代码库。
屏幕上,Grok的完整架构清晰可见——这是他和团队几个月心血的结晶。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停留了很久。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一个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04
2024年6月,李雪晨开始了他的计划。
第一步,是套现股票。
按照硅谷的惯例,员工通常会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获得25%的股权兑现。
李雪晨在xAI工作还不到半年,但他以「急需流动资金」为由,向公司申请提前兑现部分股票。
xAI的财务部门经过审核,同意了他的请求。
6月中旬,第一笔470万美元到账。
一个月后的7月,他又申请兑现了220万美元。
总计700万美元。
对于一个29岁的工程师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但xAI并未起疑。
毕竟,硅谷的工程师套现股票是很常见的事情——买房、投资、改善生活,理由千千万万。
财务部门在审批时,甚至还表达了理解和支持。
「年轻人嘛,有钱总是好事。」
CFO在内部邮件里这样写道。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7月25日——第二笔款项到账的当天,李雪晨做了一件更疯狂的事。
那天是周四,办公室里人不多。
李雪晨照常来到公司,刷卡进入大楼,坐到自己的工位上。
他打开电脑,手心微微出汗。
屏幕上,xAI的代码库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执行早已计划好的步骤。
首先,他将整个Grok代码库复制到一个加密的文件夹中。
为了不引起系统警报,他特意将文件名进行了修改,把「Grok_Core_Library」伪装成了「Personal_Research_Notes」。
然后,他将文件压缩,分批上传到自己的个人云存储账户。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每一分钟,他都在担心会有人突然走到他身后。
但幸运的是,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异常。
完成上传后,李雪晨做了最后一件事——清除痕迹。
他删除了系统日志,清空了浏览器历史记录,甚至连回收站都仔细检查了一遍。
傍晚,他关闭电脑,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
回家的路上,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OpenAI HR发来的消息:
「入职日期确认为8月19日,期待你的加入。」
李雪晨看着这条消息,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三天后,7月28日,李雪晨正式向xAI提交了辞呈。
在离职面谈中,他表现得非常诚恳。
「我很感激在xAI的这段时间,」
他对HR说道。
「但我想尝试一些新的方向,所以决定离开。」
HR表示理解,并递给他一份离职文件。
文件中明确写道:员工必须归还所有公司资产,删除所有数据副本,并保证保密义务。
李雪晨拿起笔,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字。
他甚至还手写了一份承诺书:
「我确认已删除并归还所有xAI的机密资料。」
签完字后,他站起身,与HR握手告别。
走出xAI大楼的那一刻,加州的阳光洒在他脸上。
他觉得,未来一片光明。
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后的第14天,xAI的内部安全系统,拉响了警报。
8月11日,周日。
xAI的首席信息安全官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了一通紧急电话。
「我们发现了异常数据操作,」
安全团队的工程师在电话里说道。
「有大量核心文件在7月25日被复制和转移,操作账号属于……李雪晨。」
首席信息安全官腾地站了起来。
他让团队立即展开深入调查,并第一时间向马斯克汇报。
马斯克看到报告后,脸色铁青。
他立即指示法务部门介入,要求
接下来的内容将揭示:
那份被带走的代码到底有多重要?
马斯克是如何一步步逼李雪晨承认的?
OpenAI在这场风波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而李雪晨最终的命运,又将如何?
最关键的是——当法务人员打开李雪晨上交的设备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05
马斯克立即指示法务部门介入,要求与李雪晨进行紧急会面。
8月14日上午,李雪晨接到了xAI法务部门的电话。
「我们需要跟你谈谈,关于一些技术文件的事。」
律师的语气很平静,但李雪晨的心脏却狂跳起来。
他知道,暴露了。
当天下午,他带着自己的刑事辩护律师来到xAI。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xAI的三位法务人员坐在对面,中间摆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李先生,我们监测到你的账户在7月25日有大量数据操作,」
主管律师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着详细的操作日志。
「这是系统自动记录的,无法删除。你在当天下午2点17分开始,持续三个多小时,复制了整个Grok代码库。」
李雪晨的脸色瞬间煞白。
他转头看向自己的律师。
律师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低声说:
「配合调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李雪晨在律师的陪同下,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他交代了复制代码的全部过程,包括如何改名、如何压缩、如何上传。
「我知道这是错的,」
他低着头说道。
「但我当时……我当时以为这些技术成果也有我的贡献,我可以……」
「可以带到OpenAI?」
主管律师打断了他。
李雪晨没有说话,算是默认了。
第二天,8月15日,xAI要求李雪晨交出所有存储设备和账号密码。
李雪晨交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还有几个云存储账号。
xAI的技术团队立即开始检查。
但当工程师打开这些设备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Grok的核心代码根本不在里面!
技术团队反复检查,确认李雪晨交出的设备中,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资料。
那些真正核心的代码、模型架构、训练数据,全部消失了。
「密码!」
xAI的法务人员再次找到李雪晨。
「你还有其他账号,对不对?把密码全部交出来!」
李雪晨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倔强。
「我忘记了。」
他说。
就这四个字。
xAI的法务人员气得浑身发抖,但又无可奈何——你不能强迫一个人「回忆」起他声称忘记的密码。
8月16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一条动态:
「他接受了OpenAI的录用,然后上传了我们整个代码库!」
这条推文瞬间引爆了硅谷科技圈。
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
「xAI核心工程师叛逃OpenAI,马斯克怒告!」
「700万美元买来的背叛」
「硅谷上演现实版商业间谍案」
舆论的压力铺天盖地地压向李雪晨。
更严重的是,xAI正式向加州北部联邦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书长达数十页,指控李雪晨窃取商业机密、违反保密协议、欺诈。
诉状中写道:
「被告窃取的技术包含尖端的AI算法,其功能优于ChatGPT和其他竞争产品。如果这些信息被竞争对手获得,将为对方节省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和多年的工程努力。」
xAI向法院提出了三项请求:
第一,发布临时禁令,禁止李雪晨入职OpenAI。
第二,要求李雪晨归还所有数据,删除所有副本。
第三,赔偿xAI的经济损失,金额待定。
而最后一项,才是真正的杀招——一旦法院判决李雪晨败诉,赔偿金额很可能是天文数字。
李雪晨的处境,一夜之间从硅谷新星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更糟糕的是,OpenAI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
没有声明,没有表态,甚至没有任何公开支持。
李雪晨给OpenAI的HR发了好几条消息,询问8月19日的入职是否还算数。
但对方只回了一句:
「我们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这句话的潜台词,李雪晨心里清楚——OpenAI在观望。
如果他赢了官司,OpenAI会张开双臂欢迎他。
但如果他输了,OpenAI会立刻撇清关系。
毕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OpenAI指使过他窃取xAI的代码。
06
马斯克与OpenAI的恩怨,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深。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本质,就必须回到2015年。
那一年的12月11日,一个名叫OpenAI的非营利组织在硅谷宣告成立。
创始团队里,有一个名字格外显眼——埃隆·马斯克。
当时,马斯克和Sam Altman、Greg Brockman等人怀着同样的理想:开发通用人工智能,让它造福全人类,而不是被科技巨头垄断。
「我们的使命是确保AGI能够造福全人类,」
OpenAI的官网上写道。
马斯克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写道:
「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招募最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能吸引到最有才华的人,并且我们的方向正确,那么OpenAI必将成功。」
那时的马斯克,对OpenAI寄予厚望。
他承诺为OpenAI提供10亿美元的初始资金。
但事实上,他最终只投入了不到4500万美元。
为什么?
因为从一开始,分歧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2016年,OpenAI资金紧张,买不起足够的GPU。
Sam Altman找到微软,谈成了一笔交易:微软出资5000万美元,OpenAI使用Azure云服务。
当Altman把这个消息告诉马斯克时,马斯克的回复只有两个字:
「恶心。」
他认为,这是OpenAI向商业化妥协的第一步。
2017年,矛盾进一步激化。
那一年,OpenAI的进展远远落后于Google的DeepMind。
马斯克越来越焦虑。
他向OpenAI的创始团队提出了一个建议:让OpenAI并入特斯拉。
「加入特斯拉是唯一一条甚至有望与Google抗衡的道路,」
马斯克在邮件中写道。
但这个提议被其他创始人拒绝了。
他们担心,马斯克对OpenAI的绝对控制,会背离公司的初心。
2018年2月,关系彻底破裂。
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创始团队明确表示不同意马斯克担任CEO。
马斯克怒了。
他给团队发了一封邮件:
「我受够了。让他们去办公司吧。」
几天后,马斯克正式宣布退出OpenAI董事会。
理由是「避免与特斯拉的利益冲突」。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表面说辞。
真正的原因,是理念的分道扬镳。
马斯克离开后,OpenAI迅速转型。
2019年,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变成了「有限营利」公司。
微软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换取了OpenAI的技术授权。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OpenAI的估值一路飙升,突破了千亿美元。
而马斯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曾经参与创立的公司,变成了他最反对的样子。
这口气,他咽不下。
2023年7月,马斯克宣布成立xAI。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开发出一个「更真实、更公正」的AI。
xAI的目标很明确:在技术上超越OpenAI,在理念上坚守初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斯克倾注了大量资源。
他组建了一支精英团队,筹集了60亿美元的融资,与Oracle合作建设超级计算集群。
Grok大模型,就是xAI的拳头产品。
而李雪晨,正是Grok核心团队的一员。
现在,这个核心成员带着代码投奔OpenAI。
对马斯克来说,这不仅是技术的泄露,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背叛。
「这是OpenAI的又一次挑衅,」
马斯克在内部会议上说道。
「他们以为我不会反击吗?」
07
2024年8月底,李雪晨的律师收到了法院的通知。
xAI的起诉已经正式立案,庭审将在一个月后进行。
李雪晨坐在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面如死灰。
「我们的处境很不利,」
律师坦诚地说道。
「xAI有完整的操作日志作为证据,而且你已经承认了复制代码的行为。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代码现在在哪里?」
李雪晨沉默了很久。
「我真的忘记密码了。」
他说。
律师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个答案救不了李雪晨。
法院可以以「藐视法庭」的罪名关押他,直到他交出密码。
而OpenAI那边,也传来了坏消息。
HR正式通知李雪晨:鉴于目前的法律纠纷,公司决定暂缓他的入职。
「等官司有结果了,我们再联系。」
HR说。
李雪晨明白,这只是一个借口。
OpenAI已经放弃了他。
他变成了一个弃子。
一个被xAI追杀、被OpenAI抛弃的弃子。
9月中旬,李雪晨的处境雪上加霜。
xAI向法院提交了补充证据,证明李雪晨在个人设备上还保留有大量未申报的数据副本。
这意味着,他不仅窃取了代码,还在调查过程中隐瞒事实,试图销毁证据。
法院对此非常震怒,决定加快审理进程。
与此同时,这个案件在硅谷引发了激烈讨论。
支持xAI的人认为,李雪晨的行为是明目张胆的商业间谍活动,必须严惩。
但也有人为李雪晨辩护,认为他只是带走了自己参与开发的成果。
「技术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
一位AI研究者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xAI的反应太过激了。」
但更多的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人才流动的问题。
「如果每个工程师离职都带走核心代码,那还有什么商业秘密可言?」
一位创业者反驳道。
舆论的交锋,映射出硅谷AI竞争的残酷现实。
在这个行业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技术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规则和底线,往往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10月初,李雪晨的律师与xAI进行了庭外和解谈判。
xAI开出的条件很明确:
第一,李雪晨必须交出所有代码,并接受第三方机构的设备检查。
第二,李雪晨必须支付赔偿金,金额可以商量。
第三,李雪晨必须签署更严格的竞业协议,三年内不得从事AI相关工作。
这些条件,几乎等于判了李雪晨职业生涯的死刑。
但如果不接受,等待他的可能是更严重的刑事指控。
李雪晨陷入了两难。
10月15日,法庭开庭。
李雪晨第一次见到了马斯克。
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坐在旁听席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法官询问李雪晨是否愿意交出密码。
李雪晨站起身,声音颤抖着说:
「我真的记不起来了。」
法官皱起了眉头。
「李先生,我必须提醒你,如果你拒绝配合,法院有权以藐视法庭的罪名对你进行制裁。」
李雪晨低下头,没有说话。
庭审持续了三个小时。
xAI的律师出示了大量证据,证明李雪晨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商业机密盗窃。
而李雪晨的律师,只能从程序和细节上进行辩护,试图减轻罪责。
最终,法官宣布休庭,将在两周后作出判决。
走出法庭的那一刻,李雪晨看到了等候在门外的记者。
闪光灯此起彼伏,麦克风伸到他面前。
「李先生,你对OpenAI有什么想说的吗?」
「你后悔自己的行为吗?」
「你真的忘记密码了吗?」
李雪晨没有回答任何问题。
他低着头,快步走向停车场。
坐进车里的那一刻,他终于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从北京四中的天才少年,到斯坦福的博士,再到硅谷的明星工程师——
他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在这个秋天烟消云散。
08
2024年11月,法院作出了判决。
李雪晨被判败诉。
法院认定,他的行为构成了商业机密盗窃和合同欺诈。
判决要求:
第一,李雪晨必须交出所有xAI的数据,并接受强制设备检查。如果拒绝,将面临刑事起诉。
第二,李雪晨必须向xAI支付赔偿金,具体金额由双方协商或由法院后续裁定。
第三,李雪晨在三年内不得从事任何AI相关的工作。
判决书的最后一段写道: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商业秘密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案不仅关系到两家公司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行业的规则和秩序。如果允许这种行为不受惩罚,那么技术创新的根基将会动摇。」
判决公布后,李雪晨的律师表示将上诉。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最后的挣扎。
李雪晨的职业生涯,已经彻底终结。
而这个案件,也成为了硅谷AI竞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提醒着每一个从业者:在这个行业里,技术是利剑,规则是底线。
越过这条底线,等待你的,只有万劫不复。
2025年春天,一位科技记者在采访中问马斯克:
「您如何看待李雪晨这个案子?」
马斯克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说:
「我不恨他。他只是一个年轻人,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但这个案子必须有一个结果,因为它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
记者又问:
「您觉得OpenAI在这个案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马斯克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
「AI的竞争还会继续。但我希望,这种竞争能够在规则之内进行。」
他顿了顿,又说:
「技术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信任和底线为代价。」
而在硅谷的另一端,OpenAI总部,Sam Altman正在主持一场内部会议。
「李雪晨的案子,给我们上了一课,」
他对团队说道。
「人才争夺,必须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我们要赢,但要赢得光明正大。」
会议结束后,Altman站在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的旧金山湾区。
他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和马斯克一起创立OpenAI的那个夜晚。
那时,他们怀着同样的理想。
而现在,他们已经变成了对手。
但或许,这就是商业世界的残酷——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多年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往事时,或许会感慨:
李雪晨案,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间谍的故事。
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个AI技术飞速发展、巨头相互厮杀、天才前仆后继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在追逐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守住底线。
而那些越过底线的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
代价,可能是名誉,可能是自由,也可能是整个人生。
参考资料与文献引用
本文根据用户提供的素材,并结合以下公开资料进行艺术创作:
1.xAI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联邦法院提交的起诉书(2024年8月)
2.《硅谷炸雷!xAI创始老哥携机密叛逃OpenAI,马斯克:他上传了整个代码库》,新智元,2024年
3.《29岁中国工程师背叛马斯克,套现700万美元,偷走Grok代码投奔死对头》,卢松松,2025年
4.《马斯克怒告中国籍工程师!入职一年多,套现700万美金,带走代码投奔对手》,新浪财经,2025年
5.《OpenAI与埃隆·马斯克》,OpenAI官方博客,2024年3月
6.《9年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OpenAI发长文回溯与马斯克的商业纠葛》,深圳商报·读创,2024年
7.《马斯克与OpenAI决裂内幕全曝光》,爱范儿,2024年
8..《北京四中天才少年背刺马斯克,疑窃xAI机密"叛逃"OpenAI》,36氪,2024年
9.《xAI完成60亿美元融资,马斯克能与OpenAI一战吗?》,OFweek人工智能网,2024年
10.知乎、CSDN等科技社区关于本案的讨论与分析
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和用户提供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部分对话、心理活动和细节场景为合理推测和文学加工,旨在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事件全貌。文中涉及的核心事实(时间、人物、事件)均有据可查,但具体细节描写属于创作范畴。
正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