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京报网的报道,2025年7月9日,北京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德国政府的严重指控,称中国军方在红海地区对德国飞机进行激光照射,行为“严重威胁安全”,并表示“完全不可接受”。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显得十分冷静,她表示经核实,“德方的说法与我们掌握的事实完全不符”。
毛宁进一步澄清,德国描述的情况并不存在。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一直以维护航道安全、履行大国责任为己任,且与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保持着常态化的良好沟通。她简洁而有力的回应为这一突发的外交风波划定了事实的边界,直接揭露了德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进行指责并召见中国大使的行为。德国此举的“遮羞布”被事实无情揭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外交风波爆发前的几天——7月4日,德国新任总理默茨在柏林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传递出积极的信号。默茨明确表示,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发展良好,德方愿与中方继续推动开放互利的合作,促进公平贸易,并携手应对全球性的危机挑战。他还特别强调,德国新政府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这一场合上表达的合作意图与后来的强烈指责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德国外交策略的某种内在矛盾。更为戏剧性的是,7月9日当天,就在毛宁做出公开澄清的几小时后,路透社引用知情人士的消息称,默茨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访问中国,并率领一支重量级商界代表团,这将是他上任以来的首次对华访问。这一消息发布的时机颇为微妙,恰好在红海事件引发外交紧张的同时。这一信号表明,德国政府深知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尽管国内存在对华强硬的声音,但默茨政府还是选择了务实的外交策略,推动高层互动。
展开剩余47%默茨决定在年底前率领商界领袖访问中国,其背后的深层动机显而易见。美国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关税冲突,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德国这一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默茨7月4日向王毅强调的“坚持开放互利”和“促进公平贸易”,反映出德国对保护主义浪潮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稳定国际市场的迫切需求。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对德国工业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依赖。德国经济界希望通过高层访问,获得更为稳固的市场准入保障和更长远的合作预期。
进一步分析默茨政府的外交行动,可以看到其核心战略逻辑:在价值观和地缘政治领域,德国偶尔会迎合国内某些强硬派的声音,甚至在红海事件中做出一些不够严谨的指责;但在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实用主义面前,默茨政府保持了高度的理性和清醒。确认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就是这一平衡术的体现。默茨访华计划的快速推进,也表明德国已经意识到,与中国“脱钩”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德两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紧密合作,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层面的一时争执。
所谓的“激光风波”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外交部的澄清也为事件定性。而德国高调指责所掩盖的内在经济合作需求,将愈加显现。默茨的访华计划,标志着德国政府在寻求修复与中国关系方面迈出了实际一步。最终,真相与对话将成为外交的基石。德国是否能够弥合言行之间的裂痕,在坚持经济利益的同时,以更加真诚和务实的态度推进对华合作,将是检验默茨政府外交智慧的关键。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