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80 年 9 月,周勃和陈平幕后操纵,以刘章为冲锋小卒,最终诛灭了吕氏,稳住了长安的局势。
而远在荥阳的灌婴,也很快得到了消息,知道可以撤军了。
灌婴听说魏勃曾经教唆齐王刘襄举兵,于是派人把魏勃召到身边,打算好好质问他一番。
魏勃自然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辩解说:"家里失火了,难道还要先去请示长辈,然后再去救火吗?"
意思是,我们举兵讨伐吕氏,难道还要等朝廷的诏令吗?
说完这番话,魏勃后退站立,双腿发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也没再多说什么。
灌婴注视着魏勃很久,笑着说:"人们都说魏勃很勇敢,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个轻举妄动的庸人罢了,能有什么作为呢?"
说完,就把魏勃放走了。
随后,灌婴也在荥阳率领军队返回长安。
这就是魏勃和灌婴的这场交锋。
灌婴为什么要把魏勃叫来质问一番?
其实有几个目的:
第一,敲打魏勃。警告他是不是在背后教唆齐王刘襄闹事,让他收敛点,别乱来,这也是灌婴在摆自己的老资格。
第二,灌婴此举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向外界证明他不是吕氏的支持者,同时也在警告魏勃,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
第三,灌婴多少有些自以为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吓住了魏勃。
当然,魏勃当时的生死,其实完全掌握在灌婴的一念之间。
魏勃害怕,自然有他的理由。
而灌婴呢?说白了,这家伙其实也是个骑墙派。
他在荥阳按兵不动,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的心思——他在等长安的局势稳定下来,才会有所行动,谁赢就听谁的,反正他一个带兵打仗的,谁也离不开他。
至于魏勃,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我们可以琢磨一下,魏勃这个人非常精明,早有自己的打算。
他知道,鼓动齐王刘襄带兵讨伐吕氏,未来无论成败,肯定会有人追究他们这些早期率兵攻打朝廷的责任。
所以,魏勃早就想好了说辞。
他那句"家里失火了,难道还要先请示长辈吗?"
其实很有道理,谁还能反驳这话吗?反驳这么正常的逻辑,那不是蠢就是坏了。
魏勃的这番回答,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
至于史书上说他被吓得两腿发抖,说不出完整的话,那也不过是史书的一面之词,顶多是蒙骗了灌婴这个武夫,算是蒙混过关了。
魏勃真的有错吗?其实也没什么大错。他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场面。
对他来说,鼓动齐王刘襄讨伐吕氏,如果成功了,齐王登上王位,他就能更进一步;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回到齐国,继续担任他的内史,守着自己的职位。
旗帜正确,行动正确,谁还能挑理吗?这种策略就是典型的进可攻、退可守。
当然了,灌婴和魏勃这两个人的这场交锋,说到底其实都是投机分子,各有各的小算盘。
灌婴自以为是,魏勃则是耍小聪明。
灌婴这货,说到底,也是一个骑墙派罢了,好不容易有说话的底气了,拿捏一个小人物罢了,吕氏当权的时候,也没见他敢吱一声。
灌婴要魏勃一个解释,一方面是敲打魏勃,不要背后搞事,另一方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诉世人,他也是站队刘家一方的,他代表了长安勋贵的利益。
我琢磨着,大概就是敲打魏勃,不要背后搞事,也是为了稳住齐国的局势。
魏勃虽然有投机的心思,但也算考虑了退路,有了身不由己的理由,总不能像齐相召平那样跟齐王对着干,最终自尽吧!
大势来临,你到了那个位置,往往是身不由己,既然身不由己,那就要想好退路,这才是谋身之道。
灌婴的谋身是跳出泥潭,置身事外,两不相帮;魏勃的谋身是跟着势头,顺势而为,若事不可为,先保自身。
我觉得,这俩人都是高手!他们告诉我们:该怂的时候,要装傻充愣;该出头的时候,要装腔作势。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 78 节,观看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订阅全部专栏内容,后台回复:专栏)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加入《资治通鉴》读书群,加我微信(zixiaoread)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正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