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两年里,疆域边缘的阿尔泰竟多次面临“易主”危机:1912年冬天,外蒙古独立军队逼近科布多;1913年,中俄在北京秘密签约,将外蒙古“割走”;1919年春天,阿山又爆发兵变。究竟是谁守住了这片牧场与矿产丰富的高山谷地?背后隐藏了怎样鲜为人知的角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外蒙王公喇嘛宣称“大蒙古国”成立,拥俄军助阵,一举拿下科布多。沙俄高举“保护同胞”的大旗,声称要将阿山也“解放”出去。与此对立的是,北京政府铁心要留住西北边疆,指令新疆都督杨增新火速增兵,誓死捍卫。两军对峙,边陲牧场瞬间变成了危险的战场。谁会先开第一枪?局势风起云涌,却仍留有致命悬念。
事情并非一触即发那么简单。第一层,外蒙与俄国联军攻占科布多,动摇了清朝遗留的军府体系;第二层,北京政府改制,设立办事长官直隶中央,又急调新疆部队驰援;第三层,当地牧民和农户夹在蒙古兄弟与汉族军队之间,既担心移民抢地,也害怕战火连连。有人说该听俄国人好言相劝,也有人坚决主张留在祖国版图。你能想象牧民们围着篝火讨论“阿山到底归谁管”吗?
1913年11月,袁世凯与沙俄签订中俄秘密文件,承认外蒙古“独立”,阿山似乎也成了弃子。12月,旧特尔扈特亲王私下与俄军达成停战协定,新疆军队被迫从察汗通古撤往元湖,边境暂归平静。看似危机解除,暗地里却仍有仇恨与觊觎的呼声。不少人指责杨增新太软,根本不给对手还手的余地。当地反对派在阴影中蠢蠢欲动,“把阿山还给亲王”“抱紧沙俄大腿”的呼声此起彼伏。
就在所有人以为阿山已失守,不再是争夺焦点时,1919年春天爆发了意想不到的兵变。办事长官张庆桐以卖地克扣军饷引爆怒火,哥老会余党和不满军官突然劫持他,甚至杀死多名官员,宣称要“独立自安”。风云突变,阿勒泰城一片混乱。谁也没预料到,这场内部叛乱将成为扭转全局的关键。
叛军占据军营、公署,看似掌握主动,却也面临粮饷断绝、群众疏离、俄国再度蠢蠢欲动等多重难题。兵变让新疆朝廷焦头烂额,各方分歧进一步加剧:有声音主张“先谈判再说”,也有人坚持“武力回击”。和解的可能性一天比一天渺茫。新问题更胜旧隐患,阿山陷入新的不稳定循环。
说到底,张庆桐的敲骨吸髓与外蒙亲俄派的勾结,给了杨增新绝地反击的口实。若非他派出周务学雷霆手段,一举收拾乱党,阿山恐怕早已成了别人的“后花园”。至于那些鼓吹让步求和的人,表面说得冠冕堂皇,背后却是在拉帮结派攫取私利。可笑的是,他们打着“民族自治”“和平谈判”的旗号,结果连基本的行政职能都搞不稳。掌声与讽刺,恐怕只有当年烽火亲历者最有发言权。
有人说杨增新是铁腕“疆域守护神”,有人嘲笑他是独夫民贼,你站哪边?他是血洗异己的独裁者,还是捍卫领土的民族英雄?在民族大义与地方私利的博弈里,你更相信哪种声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正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